张飞庙
一、项目简介
张飞庙又名张桓侯庙,系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而修建,始建于三国时期蜀汉末年,后经历代修葺扩建,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。庙宇依山傍水,浓荫蔽日,建筑嵯峨,雕塑玲珑,金石书画,林林总总,庙、山、水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立体写意画。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绝世、书法绝世、镌刻绝世,因而其素有“三绝” 之盛誉。张飞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,国家风景名胜区,重庆市新三峡五大著名景区之一。
二、项目详情
1、民间传说
张飞,字翼德,河北涿郡人。蜀将张飞,刚强直理,忠毅雄猛,勇冠三军,为蜀汉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,为古今世人所敬仰。然而,他生于河北省涿郡,殁于四川省阆中,其战守之地或当阳、或赤壁、或巴州、或阆中,南征北战之中都与云阳没有直接牵连。为何在这千里之距,万里之遥的云阳长江边上建庙立碑呢?
民间传说三国时期,吴蜀交兵,蜀将关羽败走麦城时,张飞正驻守四川阆中,惊闻噩耗“旦夕号泣,血湿衣襟”。急令部将在三日之内备齐三军将士的白旗白甲挂孝出征伐吴,为关羽报仇。部将范疆、张达深知不能如期复命,又惧张飞虎威,遂趁张飞醉卧之际,将其杀害,并取下头颅直奔东吴。这时,吴王孙权得知刘备兴兵伐吴,他深惧哀兵必胜,又恐魏兵乘虚而入,乃决定不与蜀国交兵,并派人向刘备请和。范、张二人闻此巨变,一时惊恐万状,慌忙将头颅抛入长江。当天傍晚,一老渔翁在铜锣渡撒网捕鱼时将张飞头颅捞起,惊恐之间,恍然若梦,梦中受张飞之托,遂将其头颅葬于蜀地,不能让其随江水流入吴境,渔翁受托,泪如泉涌,遂将张飞的头颅葬于云阳县城对岸的飞凤山麓,并邀集穷苦百姓修起了最早的张飞庙(名为显忠庙),这就是张飞“身葬阆中,头葬云阳”的奇妙传说。
正殿(图片来源:张飞庙官网)
2、建筑特色
张飞庙充分利用地形地貌,依山座岩临江,山水园林与庙祠建筑浑然一体,相互衬托。庙外黄桷梯道、石桥涧流、瀑潭藤萝、临溪茅亭、峻岩古木等景场,秀美清幽。庙内结义楼、书画廊、正殿、助风阁、望云轩、杜鹃亭、听涛亭等古建筑,布局严谨、层迭错落、独具一格,既有北方建筑雄奇的气度,又有南方建筑俊秀的质韵,更有园林点染、竹木掩映、曲径通幽。因此张飞庙素有“巴蜀胜境”的美称。
结义殿(图片来源:张飞庙官网)
张飞庙面江背山,依山取势,由一组匠心独运的古建筑群组成,气势宏伟壮丽。主要建筑有正殿、旁殿、结义楼、望云轩、助风阁、杜鹃亭和得月亭等7座。前5个建筑为纪念张飞庙而建,后两个建筑为纪念唐代诗人杜甫在此客居两年而建,是难得的文武合庙。
张飞庙还收藏汉唐以来的石刻、木刻、字画六百余件及新石器时期以来的其它文物千余件。尤其是字画碑刻,名家圣手,流派纷呈,各领风骚,不少为国内外所罕见,具有较高的历史、艺术和科研价值,如汉《张表碑》、梁《天临碑》、黄庭坚书《幽兰赋》、苏轼书《前后赤壁赋》、岳飞书《前后出师表》、颜真卿书《争座位帖》等,年代从南北朝到近代,作者从黄庭坚、苏轼、颜真卿、岳飞、朱熹、董其昌、王守仁、郑板桥、刘墉、翁同龢到闲僧、乡绅,因而早有“张祠金石,甲于蜀东”的说法。所以张飞庙又有“文藻胜地”之盛誉。 由于张飞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较高价值,1980年被定为四川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杜鹃厅(图片来源:张飞庙官网)
重庆市 · 重庆市郊县